【康沃真空網】最近華為人事部有特殊的動作,竟然開始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這說明了什么?華為要“跨界撈錢”了,雖說不是猛龍不過江,但是也太倉促了。
華為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做交換機發家的企業,幾個創始人對于技術都是半桶水,不咸不淡的,能混到現在,多虧了任正非堅決走技術研發的道路。
華為想走芯片制造的路子,可以,當初臺積電也是這樣發家的,但是臺積電有林本堅這樣的世界頂級微影專家,華為現在才招收光刻工藝工程師是不是有點晚呢?
而且,有光刻工藝工程師還不行,得有光刻機,荷蘭ASML(阿斯麥)制造的光刻機為什么中國造不出來?因為100000個零部件中沒有一個是中國制造,嚴禁技術傳入中國。難怪會被“卡脖子”,但是你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
有網友說:“咱們芯片因為光刻機被卡脖子,那光刻機有10萬多個零部件,里面有沒有中國制造,咱也斷供卡他們脖子試試。”
說實話,反向卡脖子的想法很好,但是技術上我們很難做到。
從目前中國芯片面臨的困境來看,還沒有國內廠商打入光刻機核心產業鏈。當今世界上最尖端的光刻機,是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市場占有率100%。EUV里面有10萬多個零部件,而一輛汽車大概也就5000個零部件,所以說光刻機的制造遠比想象中復雜,號稱難度遠超“兩彈一星”。
在荷蘭生產的EUV光刻機上,你會看到全球最頂尖技術的薈萃,這里有德國的蔡司鏡頭、日本的特殊復合材料、美國的光源和工業軟件、瑞典的工業精密機床等,核心技術及零部件來自于世界各地,非一國之力所能為,荷蘭不行,美國不行,中國也很難做到。
如果中國想碾壓荷蘭的光刻機,就得在科技方方面面碾壓全世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那如果做不到,是不是就沒有“反向拿捏”的手段了呢?我看也未必,咱至少有一項武器,就是龐大的中國市場。
市場供給關系分為兩頭,如果說供給方被美國、荷蘭等西方國家占據優勢,那龐大的需求市場則是中國的天下: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半導體領域的最大買家,2022年支出金額高達296.2億美元,同比增長58%。如果不是美國限制出貨,那中國可能早就成為荷蘭ASML全球最大買家。
同時,進口光刻機的退出,也為國內廠商們留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原來國內設備生產出來也沒人用,久而久之技術進步就停滯了。
現在國外斷供,自己搞出來就有市場,巨大的利益驅動讓咱技術突破不斷:上海微電子量產28nm光刻機、中科院推出22nm超分辨率光刻機、武漢光電所刻出9nm寬度線段、中微公司破冰5nm刻蝕機等。咱們的光刻機難題正在不斷被突破,產業鏈也在逐步完善。
美國等西方國家搞的芯片戰爭,看似要將中國芯片扼殺在搖籃中,實則是為中國芯片產業崛起掃平障礙、留下一片成長的沃土。
原來搞芯片,靠的是情懷;現在搞芯片,留下的是利益。利益驅動可比情懷驅動更可靠也更長久,所以中國芯片崛起的后勁兒還大著呢!
但是所幸現在,國內的企業可以摸著ASML過河,雖然以前光刻機里沒有中國制造,但是將來世界最先進的光刻機一定是make in China。上海微電子已經做出來了浸潤式的光刻機,剛好就是當年林本堅的第一代技術。
最令人諷刺的是,是華裔科學家林本堅提出的技術,最終連一個華人都不能參與荷蘭ASML光刻機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