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環境是眾多科學研究、工業制造的基礎性條件,從智能手機屏幕鍍膜、芯片制造,再到航天儀器檢測,都離不開真空技術。長久以來,尖端真空技術只掌握在少數幾個工業強國手中,是一國科技和產業實力的象征。
作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家由事業單位整體轉改制的企業,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磁懸浮分子泵,為中國在國際尖端真空技術領域搶占一席之地。這也成為中科科儀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驅動發展歷程的z*新注腳。
勇于對國際收購說“不”
2006年,一家q*頂尖的德國真空設備制造商找上門來,打算與中科科儀“談談合作”。面對對方出巨資收購的誘惑,中科科儀董事長張永明反而感到不安。因為德國公司表示,不僅不會與中方共同研發代表國際真空技術z*前沿的磁懸浮分子泵,甚至也不會在中國生產。
“磁懸浮分子泵不在中國生產,說明對方真正的目的僅僅是讓科儀成為其一家低端制造工廠,一旦被收購,短時間內,中國自己的真空技術就沒有發展起來的可能了。”z*終中科科儀下定決心,拒絕收購,拒絕安逸,依靠自主創新闖出一條攀登高峰之路。
在對國外收購說“不”之后的幾年間,中科科儀不懈努力攻堅克難,終于在2012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國產磁懸浮分子泵,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為中國在這一領域爭得一席之地。
從上世紀50年代成立,到參與“兩彈一星”工程,再到成為國內真空行業領軍企業,爭奪行業國際領先地位,中科科儀的發展軌跡體現了新中國科技事業勇攀高峰的無畏精神,也展現了中國科學家對自主研發、科技創新的豪邁自信。
正是憑借著這種創新自信,中科科儀歷史上實現了國內科研領域的多個“第一”——從上世紀70年代起,先后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掃描電子顯微鏡、第一臺立式渦輪分子泵及第一臺商用氦質譜檢漏儀。
正是這種創新自信,造就了中科科儀勇于對外資說“不”的底氣。轉改制以來的10多年,中科科儀銷售收入翻了兩番,年凈利潤達到3000多萬元;2013年全年,中科科儀生產的真空分子泵單品銷售量達幾千臺,成為國際同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堅持為科技創新“輸血”
“這臺設備能夠完成原材料到半成品的整個加工過程,是目前國際z*先進的加工設備。”在中科科儀現代化車間,中科科儀分管研發工作的副總裁李奇志正隔著玻璃介紹運轉中的高速加工中心;在車間另一側,一部剛從瑞士運抵北京工廠的主軸加工設備旁,工作人員正緊張調試,確保設備能快速“上崗”。
“類似gj*l水準的生產設備、制造裝配設備在中科科儀加工車間不在少數。基本每年也會更新換代,不少設備都是瑞士進口。”李奇志說,“只有在技術創新上肯投入,我們的競爭力才有保障。”為了保持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從2008年開始,中科科儀平均每年投入全年營業收入的9.5%用于科技創新,超越了國際同行平均水平。
加大創新投入也體現在人才要素投入上。中科科儀始終將人才視作科技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和核心動力。轉改制階段,中科科儀面對如何留住人才的難題,堅持采用“員工持股”的方式來增加吸引力。
“經過轉改制股權調整,目前,員工持有近35%的公司股權,不僅留下了人才,也為公司創新帶來持續吸引力。”張永明說。
張永明說,人才投入正在為中科科儀發展帶來空前的創新活力。目前,中科科儀科研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30%以上,其中擁有高級工程師以上職稱人數占40%,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占到45%以上。
緊握成果產業化“準繩”
在北京昌平廠區,中科科儀偌大的生產車間中,年產能近萬臺分子泵的生產線上,直接從事生產的一線工作人員僅十幾人。強大的真空設備生產能力正在驅動一個個高端制造產業的興起。
2000年,中科科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北京科學儀器研制中心開始著手轉改制。科儀人意識到,轉改制z*大的挑戰是思想觀念:以前僅為了實驗室研究服務的模式,必須轉變為推進科研與新興產業發展并重的方向。
張永明說,將研發導向放在提升重大產業關鍵領域競爭力,擴大國內產業經濟效益,這既是技術創新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檢驗技術創新成果是否成功的標準。
轉改制以來,中科科儀不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產品進行整合提升。比如,公司將原有的汽車空調檢漏儀產品改進為成套的系統解決方案,不僅滿足汽車空調零部件生產行業的應用,而且推廣到了電子、電力等行業領域,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實力。
張永明介紹,近年來,中科科儀產品市場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轉變,由改制前大多針對科研應用,到目前科研市場占30%,產業市場占70%。
對于未來,張永明說:“中科科儀趕上了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其中,科技必然成為升級的前導。”他表示,中科科儀一方面將借助創新驅動的“東風”,為科研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中科科儀也將持續自主創新,助力產業升級換代。
中科科儀:打造真空技術國家隊紀實
2014-01-14 09:13:30 閱讀()
關注排行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